2007年7月27日星期五

给EB学生的培训

作为IBM Extreme Blue(青出于蓝)项目的导师,这是给EB学生的一次培训:8 habits for an effective programmer 的提纲。前4个讲的是积累,后4个讲的是做事的原则。

1.Right Tool for right thi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

1.1 Eclipse

1.1.1 Europa
Eclipse 3.2.2/3.3是我们的推荐开发平台,但Eclipse下的项目很多各个plugin之间往往相互依赖,安装一个新的plugin往往要更新很多其它的plug-in,很麻烦,也很容易搞错。所以2006年Eclipse推出了Callisto来同时发布10个项目

这样可以省去很多时间。这10个项目中Platform, EMF, GEF, DTP, TPTP, WTP都是我们必需的。到了2007年Eclipse又推出了Europa Simultaneous Release,即Europa。现在如果去http://www.eclipse.org/downloads/你会看到
Eclipse IDE for Java Developers
Eclipse IDE for Java EE Developers
Eclipse IDE for C/C++ Developers
Eclipse for RCP/Plug-in Developers
Eclipse Classic
这几个都是Europa不同的release。比如,建议大家下载 Eclipse IDE for Java EE Developers ,里面包括了Eclipse 3.3, WTP, JST, Mylyn等等。然后可以参考这个Adding Features from the Europa Discovery Site
The Europa update site is http://download.eclipse.org/releases/europa/site.xml.

1.1.2其它Plug-ins
Subclipse, http://subclipse.tigris.org/update_1.2.x
Jadclipse, http://jadclipse.sourceforge.net/wiki/index.php/Main_Page ; Jad 1.58
Maven, http://m2eclipse.codehaus.org/update/

1.2 IBM RAD/RSA
IBM的Rational Application Developer 7.0和Rational Software Architect 7.0也是基于Eclipse平台但功能要强大的多的多,大家可以免费使用,但对内存要求很高,最好在1.5G以上。

1.3 Others

GVim 7.1 http://www.vim.org/
Notepad++ v4.1.2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notepad-plus/
PSPad 4.5.2 (2240) http://www.pspad.com/en/

Subversion 1.4.4 http://subversion.tigris.org/
Subclipse 1.2.3 http://subclipse.tigris.org/
TortoiseSVN 1.4.4 http://tortoisesvn.tigris.org/

Apache Http Server 2.2.4 http://httpd.apache.org/
Apache Tomcat 5.5.23 http://tomcat.apache.org/
WireShark 0.99.5 http://www.wireshark.org/
WinPcap 4.0.1 http://www.winpcap.org/

Mozilla Firefox 2.0.0.5 http://www.mozilla.com/firefox/
WinMerge 2.6 http://winmerge.org/
Process Viewer 5.2.15.1 http://www.teamcti.com/pview/prcview.htm
PuTTY0.60 http://www.chiark.greenend.org.uk/~sgtatham/putty/licence.html
TightVNC 1.3.9 http://www.tightvnc.com/
FileMon
JMeter

1.4 Your own Tool

2. Search for answer 勤搜善问

通用搜索(General Search Engine):GoogleBaidu。 善于选择关键词,搜索技巧

代码搜索(Source Code Search Engine):Koders , Google Code Search , Krugle

开源项目(Open Source Project):sourceforgefreshmeat

论坛:developerworks ....

手册/书籍:

举例:html转义参考程序。搜:html 转义 java, html escpae java, html encode java

3. Show me the code 溯本求源

源码面前没有秘密,要养成勤于看源代码的习惯,培养善于看源代码的能力。

学习优秀的源代码是提高编程水平的最佳途径。

4. Build for your own kowlege database 日积月累

Manual: 居家必备 http://www.allimant.org/javadoc/ 去下载java doc和tutorial

eBook: 书到用时方很少 www.pdfchm.com, other ftp

Socail Bookmark: 自己的知识宝库。 delicious, google notebook

Blogs: 见多识广的最佳途径。我分享的blog文章:http://www.google.com/reader/shared/05553602726838481724

5. Do not re-invent the wheel 合理借鉴

Apache Jakarta: Commons (HttpClient, DBCP, Codec, Lang.....), ECS, JCS, .....

Apache: Logging, Lucene

Java Open Source Project: http://www.open-open.com

举例:html转义参考程序,完全可以直接调用 Lang 中 StringUtils的escapeHtml()

6. Step by Step 步步为营

  • 切忌忽视单元测试。Junit
  • 每天一个里程碑,每天都有成就感。svn
  • 养成打印log的习惯,Log4J, Apache Logging

7. Do not over engineering 过犹不及

不要一开始就试图设计一个"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可维护性"、"高扩展性"……的系统;

不要一开始就遍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其中有的情况可能就没有这种需求,或者至少在当前版本没有;

相信优秀的代码是不断重构出来的而不是一次设计出来的。

8. Nice is small 大道致简

  • 痛恨冗余
  • 写所有人都能读懂的程序

2007年6月16日星期六

2050的媒体畅想

Youtube上的这个Prometeus - The Media Revolution 真是很酷。里面不仅回顾近近十年媒体的发展也预测了将来的媒体:
2011, e-paper will be mass product, everyone can read anything in the plastic paper(个人觉得不会这么快,见http://shangwx.blogspot.com/2007/05/2.html
2015, Google buying Microsoft, Amazon buying Yahoo,
2022, Google launches Prometeus, the Agav standard interface, and Amazon creates 'Place' - a company that replicates reality.
2027, Second Life evolves into 'Spirit', where people can become who they want to, via avatars. And then finally, the 'Google overloads' moment - when Prometeus buys Place and Spirit! By 2050 virtual life is the world's biggest market and Google/Prometeus reigns supreme.



2007年5月20日星期日

报纸的未来(3):报纸的转型

关于报纸的转型其实是个很难写的题目。报纸和互联网的融合无疑将是一个趋势。但同时,也好充分发挥报纸的优势,比如:易于携带、公信力高。


1.数字化

报纸的第一大转当然是数字化。但在讲报纸的数字化之前,先来谈谈前面提到的Irwin Gotlieb 有个观点是值得思考的:

互联网本身并不是媒体,而是管道(pipe),传送媒体的管道。我们现在认为,在未来几年内,所有媒体不是通过互联网就是通过数字化形式传送的。我们需要停止思考所谓新媒体对旧媒体的PK对决,新媒体在7年前还是新的,如今已不再是新媒体了,而传统媒体已经自我重新改造了(reinvented itself)。比如,今天的数字电视,即IPTV,特别是高清电视使我们有能力、更大的能力通过它们去浏览使用原先用电脑的网站、门户和搜索引擎。所以,我想重要的结论有这么几点:第一,互联网是传送所有媒体的管道,每一种媒体经数字化之后将更有效;第二,即使媒体本身的定义今天也在改变。例如,就拿报纸这种最简单的媒体来说,在欧美,印刷、纸张和物流配送的成本就占收入的65%~75%,只有25%~35%不到收入用于内容编辑,这是好的商业模式吗?如果报纸能够通过数字化形式传送,我现在每天就用电脑阅读《纽约时报》,不是网页浏览,而是和纸张印刷版一模一样的,你见过吗?就在我的电脑里。

Irwin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互联网不是媒体而是通道,报纸已经意识到因特网是扩大它们的读者群和市场经营权的机会。美国各大报业集团都加快了数字化的步伐,以应对报纸发行量的萎缩。根据美国报协会公布的数据,至2004年5月26日,北美1500多家日报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网站。2007年第一季,美国报社所经营的新闻网站,平均浏览率增加了5.3%,创下近年来新高纪录。超过5900万人访问了美国报纸网站,占全部活跃互联网用户的37.6%。这些数字是跟踪这些数字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些说明美国报纸的数字化战略是卓有成效的。同时,2007年美国报纸的在线广告开支预计将增长22%,达到32亿美元,而印刷版广告2007年的收入预计将达到469亿美元,几乎与2006年持平。因此,数字化将成为报业的新的收入增长点。相信中国不久后也会开始报纸杂志数字化的道路。

就在不久前,道琼斯宣布推出All Things Digital网站(www.allthingsd.com),通过这个网站将为读者提供包括科技、互联网和媒体领域的新闻、分析和观点。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网站将由多名科技知名专栏作者、资深记者以及blogger担纲制作。其中包括:从1991年起在《华尔街日报》撰写个人科技专栏的莫博士(Walt MossbergRSS)和BoomTown专栏(RSS)的作者Kara Swisher担任该网站的联合执行主编。知名科技新闻博客"早安硅谷"(Good Morning Silicon Valley)的前撰稿人John Paczkowski担任网站高级新闻编辑。说明向专业互联网媒体转型是报业的一个趋势。

2.免费化

虽然如Irwin所说数字化将大大降低印刷、纸张和配送的成本,但同时数字化报纸可能意味着降低发行价,甚至完全免费。因此,数字化有可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使得发行收入遭受损失。所以,这也正引出了一个新的趋势:免费化。其实免费化不仅仅体现在数字化使得报纸的发行收入降低,同时免费报纸也越来越流行。在欧洲部分国家,免费报纸已经取得了比较大市场份额:免费日报市场份额在西班牙占到了51%、在葡萄牙占到了33%、在丹麦占到了32%、在意大利站到了29%。

通常报纸的发行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免费化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如何弥补发行收入减少的损失。美国报业协会的一位高级负责人说,如果把订阅报纸的人数以及通过其他渠道接受这些信息的消费者都统计在内的话,报纸的读者群其实在逐步增加而不是在减少。他认为,报纸现在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把这些信息消费者转变成广告收入。因此,报业可能需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报纸可将自身的权威信息、资料组织成数字图书馆开放出来,通过信息费或公告的方式盈利。

3.便捷化

为了挽回报业颓势,一些美国报纸10多年来首次"瘦身",开拓小报化。06年6月,《纽约时报》决定将报纸页面宽度缩短3.8 厘米,据悉版面变动将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此举每年可为报社节省大约4200万美元开支。同时该报还关闭部分印刷厂,并削减1050个工作岗位。此外,《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报》都已进行了版面尺寸缩减。有消息称,《华尔街日报》也将于明年初开始压缩版面。既然人们读报的时间越来越短,而报纸最大的优势在于便携,小报化未尝不是一个好注意。同时,建立内容优势,做报纸特长的内容,不要盲目的去拥抱长尾而丧失了大众性和公信性。

4.想象未来的报纸

未来的报纸将致力于用最便捷的方式帮助我们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获取高质量、相关、准确且有效的信息给每个人,同时将更加注重受众的差异性。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一下未来的报纸:未来的报纸变得易于携带和上班、旅行时阅读,看起来有点像大一点的杂志;报纸的内容也变得越发精简,定位也越来越明确;纯娱乐性的栏目明显减少,因为这类信息互联网公司做的似乎更好;任何一份专业报纸都有自己的电子版,你可以像看报纸一样网上浏览,也可以找到历史报道或相关报道使你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全面的了解;电子报纸上不仅仅有新闻时事,强大信息聚合服务可以帮助用户找到任何事件的历史信息,相关评论;你可以对某篇报道评头论足,也可以给你喜欢或不喜欢的栏目编辑留言,甚至可以帮助纠正报道中的错误或是增加有相关内容;你还可以订阅报业公司提供的"自定义报纸"服务,这个服务将根据你的要求,比如:"2010年世界杯全程回顾"为你自己量身定做一份电子报纸,当然你可以将这份报纸分享给更多人看,而且看得人如果多到一定程度的话报纸公司还会付一定比例的钱给你……正如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执行理事斯科特·波斯利(ScottBosley)说的:"'报纸'这一单词也许会消失,但报纸公司将依然存在,它们将转型为信息公司。我们可以做得很好,因为我们拥有最好的新闻资源和最强的危机感。"

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

从Digg的“密码门”事件,看互联网公司的危机处理

2007年5月1日,一个Digg用户在Digg.com上发了一个链接,这个链接指向一篇有一段密码的博客文章。这个密码可以解除高清晰度DVD的版权保护。AACS(译者:制定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规则的行业组织。他们的背后是各大电影制片公司、索尼、微软、英特尔等大公司)声称这违反了版权法,并给Digg发出了"不撤下这个链接就去死(Cease and Desist)"的通牒。迫于压力,Digg的网管把这个链接撤掉了。接下来发生的是,Digg的用户不断把这个密码重贴,Digg网管忙着删帖、封用户。事态不断升温。Digg在期间向用户发表声明,网站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运作,否则将面临把整个公司毁掉的危险。 但这支匿名用户大军的战鼓已经敲响。他们显然发现这是件很酷的事,一个共同的目标立刻产生了。用户们完全无视网管的存在,很快用这段"非法"密码"淹没了整个digg网站。
----Digg 叛乱后记--我支持Kevin Rose和Digg

Digg
Digg

(Readwrite上对此事件的整个线索有详细的描述: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what_happened_a_1.php

Digg的"密码门"事件几乎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需要应对的最大危机之一的典型代表:版权问题。比如Google News, youtube就频繁的遇到被起诉或被封杀。但Digg的危机似乎最为棘手,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致力于还公众以新闻自主权的网站,因此它的用户对于这种"自由"的崇尚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乃至信仰,是不可以有半点被亵渎和玷污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Digg被迫开始清理密码时用户们如此团结而近似疯狂的开始了对自己信仰的捍卫。依照美国的数字千年法,如果能及时撤下违反版权的内容网站是可以免责的,因此Digg的管理员们不停的删文。但用户们同样很单纯,他们固然不愿自己的精神家园因为法律问题而被关闭,但他们更无法接受自己家园的管家向更强大的实力妥协。这导致了最后事态失控。

Digg"密码门"事件,最终以Kevin Rose的一段博客声明而暂时告一段落:

"today was a difficult day for us. We had to decide whether to remove stories containing a single code based on a cease and desist declaration. We had to make a call, and in our desire to avoid a scenario where Digg would be interrupted or shut down, we decided to comply and remove the stories with the code.

But now, after seeing hundreds of stories and reading thousands of comments, you've made it clear. You'd rather see Digg go down fighting than bow down to a bigger company. We hear you, and effective immediately we won't delete stories or comments containing the code and will deal with whatever the consequences might be.

If we lose, then what the hell, at least we died trying."

人们对信仰的捍卫往往比对利益的捍卫要坚定的多的多。Kevin无疑对此有深刻的理解。Kevin博客上的说的话可称作危机处理的经典:
"You'd rather see Digg go down fighting than bow down to a bigger company." Kevin在告诉人们:Digg不是我的Digg,是你们的Digg,你们来决定Digg的未来。
"We hear you, and effective immediately we won't delete stories or comments containing the code and will deal with whatever the consequences might be. "如果你们选择不屈服,我Kevin也选择不屈服
"If we lose, then what the hell, at least we died trying" 最后这句表达了Kevin誓死和用户站在用户这边的决心。同时也在博取用户的同情,让大家明白这样做可能导致Digg关门。

当用户觉得自己在左右Digg的命运时自主的情绪得到的充分满足,并且马上为Digg的存留负起责任来。于是,事件平息了,而且Digg也不太怕被起诉。因为这么一闹,这个码已经在网上到处都是了: myspace, delicious, facebook, google,到处能找到。有人想和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为敌么?恐怕没有。

本文引用了如下文章的内容:
用户至上还是规则至上
Digg 和 数字千年法
Digg 叛乱后记--我支持Kevin Rose和Digg

2007年5月4日星期五

报纸的未来(2):雪白梅香

这次来谈报纸的优势。

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报纸浓浓的墨香总是让人们对报纸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但我相信,即便在未来,报纸也不会像今天的电子管音响一样只能被发烧级人士或者复古主义者所推崇。报纸有它不易替代的优势。报纸的未来 (III) 中很多点都讲到了,是十分正确的:

1. 用户体验:首先报纸便于携带,其次印刷品对人眼要比屏幕友好的多,再者印刷品给人的感觉就是那么休闲和惬意。所以,所有的电子阅读器都在致力于模仿印刷品的阅读体验。看看06年sony出的电子阅读器,售价350美元,这应该是目前商业化的最高水平吧?采用 电子墨水技术(也算e-Paper技术的一种),所以和读印刷品的感觉很像,不会像液晶那样在强光下或者侧面大角度看不清。但它的缺点是重量大概在半斤左右,携带还不是方便,并且是黑白的。

索尼电子墨水技术电子书正式出马

据我所知所有e-Paper技术的都有不易彩色化,以及需要有源驱动(导致无法真正小型化)的难题。所以,相信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你都不会找到比印刷品携带更方便,阅读更舒适的替代品。至于多久我无法预测,也许5年,也许10年,也许更长。

2.推动优势:报纸的未来 (III)中有这样一段"我看报纸时,会看很多我本来以为不会看看的文章 。我觉得被动式的阅读是一个人吸收信息的一个很重要的形态。……当你把一张报纸看完后会有种满足感,觉得自己完成一件事,而看现在的网络博客与新闻,不会有这种满足感。" 这段其实很好的描绘了互联网内容和传统印刷媒体内容上的不同。互联网内容的强处在于分众的拉动式信息,而传统印刷媒体强处在于大众的推动式信息。比如,我会看每期的《名牌世界乐》来知道哪个饭馆值得一去,最近有什么好看的演出。我把这种被动接受更为有效的信息称为 利推动式信息。而当我要查附近的餐馆,或者哪里打折,互联网无疑更适合我,因为我要主动获取某些特定信息,是利拉动式信息。正如WPP集团旗下媒介投资管理公司GroupM首席执行官Irwin Gotlieb 所说:"所以我们消费的媒体既有别人推送给你的,也有你自己积极拉过来的。这是多年来许多人热烈讨论的问题的一个显著特征。"报纸无疑在对新闻资源的掌握,以及编写的的质量上更应该有优势,因此它可以很好的向你推送信息。所谓推动优势就是说报纸、杂志在人们获取某些利推动式信息时更加高效。上面说的名牌世界乐杂志的例子就很明显,并非这本杂志的信息最丰富,而是我知道1-2个小时我就可以看完这本杂志。因为读报、读杂志是一种线性的获取信息,它的信息的有限性反而是它的优势所在。但如果上网浏览呢?就变成了非线性的获取信息,信息是无穷尽的,天知道我会花上多久,因为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同时,我相信编辑的品味会保障每篇文章的质量使我我不会读到垃圾文章。所有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人们都会有遇到所谓"垃圾"信息的问题。信息量大、互动、开放是互联网的优势,但正如美国北卡大学新闻传播研究中心的赵心树教授所说,在因特网时代,尽管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但是今后,人们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并不会随着媒介的增多而减少,而是加大。他说,这正是报纸的优势之所在,即提高可靠的消息和深入的分析评论。博客、Digg等模式作为有效的补充,但无法替代报纸。我不能否认"群体智慧(crowd wisdom)"的力量,但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它。"群体智慧"有效的前提是拥有一个你信任的群体(trust network),否则你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过滤信息上。而通常在互联网上营造这样一个trust network是很难的(当然也有成功,比如wikipedia),因为它太开放了。

你也许会认为我的理论无法解释Digg的成功或新浪博客的火爆。他们都很好的向用户"推送"信息。Digg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满足了人们对新闻自主一种控制欲,而新浪博客通过拉近百姓和明星的距离满足了国人的好奇心。大家熟知的"长尾理论"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当信息的获取、传播、加工变得如此容易的今天,互联网上出现了信息极度富足的现象。在极度富足经济条件下,就会产生所谓"长尾"效益。尾巴有多长取决于富足的程度。Digg和新浪博客都是在人们的需求与信息的来源都非常"富足"的前提下成功的,因此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都不属于被动接受更为有效的信息。说的白点吧,通常娱乐性的信息和需求通常比较"富足",所以娱乐在互联网上比较成功;而Digg模式来做新闻只能在对新闻自主要求非常"富足"的地区才能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在目前的中国用Digg模式来做新闻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实,后面会降到所谓"推动/拉动优势"是可以转化的、互补的。报纸和互联网也绝非永远的对立体。这个后面会讲到。

3.影响力:尽管美国报业发行量下降了,然而,报业的经济实力并没有下降。在一个城镇中,如果广告商想要到达意见领袖和商业领袖这些富有影响的人物,报纸是最好的方式。一些报纸,比如美国华尔街日报,中国的参考消息,这些报纸在特定高端人群中的影响力是互联网无法比拟的。同时,报纸长期形成的公信、客观、注重新闻道德、履行社会责任的公众形象是互联网短期内无法超越的。比如在报业发展比较好的日本,报纸是最受大众信赖的媒体。在大众对报道内容的信赖程度指标上,日本报业取得了 79.9%的信赖率,观众对电视报道内容的信赖率只有44.6%,以后依次是网络、杂志、广播,其信赖率分别为16%、11.5%、11.4%。如此高的 信赖率,是日本报业保持世界记录的根基。

同时,不要忽视报纸自身的变革能力。报纸拥抱互联网要比互联网公司向媒体转型容易的多的多。如今,报纸也正在使用互联网增加渗透率,增强透明性、互动性。下次我们就来讲报纸的转型。

报纸的未来(1):报纸将死?

一直在关注所谓新媒体的话题,近日看了邵亦波的报纸的未来I, II, III以及其他一些博客文章很受启发。于是决定也写篇跟风制作,谈谈我对报纸的未来的想法。

报纸将死?
所有讨论报纸的未来的文章开篇无一例外都会首先讨论这个话题:报纸将死?认为报纸将死的人们的主要论据之一是人们看报纸的时间原来越少,人们对报纸的依赖越来越小。报纸的未来 (I) 引用了一些数据:美国人平均在互联网上花的时间在2007年会超过报纸;网龄5年以上的网民,上网时间已远远超过看电视时间,更不要谈报纸了。其实这些数据应该不令人意外,2004年的时候日本的平均上网时间已经超过了读报时间;2006年欧洲的研究表明,欧洲消费者用于上网的时间首次超过读报和看杂志的时间;而在中国,1.3亿网民的这个"特定群体"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间上升为16.5小时,网络已经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占82.6%,其次是大众化的电视64.5%,然后才是报纸57.9%。互联网的繁荣对报纸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但以上的论据要说明报纸将死是远远不足的,首先有这么三个疑问要证实:
1. 报纸的发行量因为互联网的冲击而萎缩了么?
2. 报业的收入在下降么?或者增长在减速么?
2. 互联网冲击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是逐渐变小的还是愈演愈烈的?

从世界报业协会的《世界报业趋势2006》来看全球付费报纸发行量2005年达到了历史新高:平均每日发行4.39亿份,与上年相比增长了0.56%,与过去5年相比增长了6%。与2004年相比,南美洲报纸发行量增长幅度最大,达到3.7%;其次是亚洲和非洲,分别增长了1.7%、0.2%;北美洲报纸发行量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大洋洲和欧洲,分别下降了2.5%、2%和0.24%。如果单看美国的数据,报业将死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美国发行审计局(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

面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激烈竞争,2005年10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的6个月时间里,美国报纸日发行量下跌了2.5%,周日版发行量则下跌了3.1%。全美发行量最大的前20家报纸的发行量平均下降了1.9%。与一年前的发行量相比,《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旧金山记事报》的发行量都下降了6%。甘乃特公司的《今日美国报》以228万保住美国报纸发行量最大的宝座,但发行量仅增加了万分之五。《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为207万,下降了0.8%。《纽约时报》发行量为113万,仅增长0.24%。《洛杉矶时报》的发行量为90.7万,大跌6.5%。论坛报业集团的旗舰《芝加哥论坛报》下降了6.6%,赫斯特公司的《旧金山记事报》下降了6.1%美国报刊业正遭遇1996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低谷

但此次下降和互联网有多大关系实在难以说清,美国业界认为,下降加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03年开始实施的"拒绝电话推销"法案--美国报纸的新订户有60%是通过电话推销拉来的;二是最近关于夸大发行量的几桩丑闻,促使报纸的发行人对发行量的计算比以前更保守。

报业不死的观点同样也很多。去年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未能找到原文,抱歉)称,很多人都预测报纸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走向消亡,但事实上,它们依然强大、利润丰厚、且受公众欢迎。文章报纸仍然非常重要,仍有85%的成年人每周阅读一份报纸,或者浏览一次报纸的网站。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尽管美国报纸的发行量在下降,但收入和利润却增长得比较快。美国去年的报纸广告营收为480亿美元,是互联网广告营收的三倍。所以说报纸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并且更为关键的是传统的报纸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正在转型,正在拥抱互联网(在报纸的转型中我们会详细讲)。

因此,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大致可以归结为:报纸的发行量在成熟市场的确萎缩了;报业的收入并未下降,但增长变缓;互联网的冲击也是长期的,但报纸自我革新将使得这种冲击不会愈演愈烈。如同即便我们看到人们消耗的软饮料,啤酒,牛奶逐年递增,年轻人喝纯水(包括矿泉水等)的比例逐年下降,也无法证明人们将逐渐不饮用纯水。报纸,这个有着400年历史的古老媒体,经历了广播、电视的冲击后,即便在今天互联网等新媒体更强烈的冲击下同样也不会消亡。那么报纸的生命力在哪里呢?下次我们来讲报纸的优势。

2007年4月10日星期二

搜狗,你该学会体面的申诉

谷歌看来的确用了搜狗的词库,并且并于4月9日在其官方博客正式声明向搜狐道歉,声明已经替换了所有“盗用”词库。但搜狗似乎不依不饶,要求Google立即停止输入法的下载和运营,最有趣的是搜狗输入法关于google侵权的再次声明,里面的话让人啼笑皆非:

“是人类首次将搜索引擎技术,用于分析中文互联网网民的语言行为” ,“人类首次”?神5还没说人类首次呢,你好意思来个人类首次?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将使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以更快速的方法占有和形成全球互联网的话语权,是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代表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新的方向” 。拜托这位写文章的大哥,你最好把搜狗输入法对于共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也阐述一下。
  “也是搜狗独立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对发展人工智能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人工智能的开创性贡献”?聪明的搜狗搜索引擎和输入法,你说我这篇文章是夸你呢还是损你呢?不要以为俺们都不懂啥叫人工智能,求你不要侮辱俺们网民的智商好不好?

本来搜狗被人盗用有利,本来是获得群众道义上支持的大好时机,但声明看了叫人哭笑不得。一番生拉硬拽、牵强附会,令人惋惜。搜狗,你何时才能学会做一个体面的公司?

搜狗输入法关于google侵权的再次声明全文:

1、 搜狐公司认为,google盗用搜狗输入法词库是对搜狗输入法著作权的侵权,是对搜狗技术人员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对于google公司致歉的态度,搜狐公司表示欢迎。

  2、 但是,我们认为,搜狗输入法是搜狗研发中心工程师和高层领导共同探讨进行的重大技术革新和重大的技术突破,是人类首次将搜索引擎技术,用于分析中文互联网 网民的语言行为,对网民上网行为进行动态的信息提取,把网民集体智慧经过动态技术分析和提炼,以输入法的方式回馈网民。

  3、 对网民的搜索行为进行深度研究,从而服务于网民,形成高度智能的输入法,即用搜索引擎做输入法,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搜狗输入法使中国人的输入速度提 高一至两倍,在中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将使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以更快速的方法占有和形成全球互联网的话语权,是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代表了人工智能应用 的新的方向。

  4、 搜狗输入法不仅包含自有的领先业内的中文分词技术,更体现了搜狗搜索的重大技术突破,包括分词系统、词库形成、词频分析、新词发现、错词过滤等等。这是搜索引擎技术延伸应用的突破性成果,也是搜狗独立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对发展人工智能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5、 我们相信,搜狗输入法的创意和技术突破,将享有多项知识产权专利。我们认为,google不只是对搜狗输入法词库的盗取,也是对搜狗输入法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于美国领先的google公司,来自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度,在中国完全无视知识产权,我们非常遗憾。

  6、 我们无法接受google对搜狗输入法创意和技术突破等知识产权的侵犯。我们要求google公司:立即停止对搜狗输入法知识产权的侵犯,停止google输入法的下载和运营,否则将正式起诉google公司。

2007年4月8日星期日

中国移动一颗红心两手准备:TD-CDMA首标分晓,GSM大标又出

中国移动8个城市的TD试验网招标总投资额为267亿元,将在北京、上海各建两张核心网,其他6个城市每个城市各建一张核心网。据传言,中国移动集团的初步招标结果中中兴拿下了50%的份额,超出市场预期,周五因此中兴通信停牌,估计复盘后会大涨。大唐系拿下了30%以上,鼎桥拿到13%,而爱立信和普天之拿到了象征性的一小部分。消息人士称,中兴系拿下了北京,大唐系攻下了上海和广州,中兴还和鼎桥一起承建深圳和厦门的TD建设。普天在剩下的城市,拿下的份额并不大。

于此同时,4月4日传出的相关消息指出,中国移动对全国网络进行升级的2007年度首次GSM集采招标开始,投资总额达到350亿元,结果仍然将在4月上旬确定。而此次GSM高达350亿元的招标额,比TD-CDMA的首标高出很多,而且TD的标还要刨去40亿的终端补贴。很明显中国移动的TD-CDMA建设更多的是有从大局出发,有政治任务的意味。去年移动曾多次表示过希望拿到WCDMA牌照。但鉴于目前的形式:1. 全面的3G建设似乎尚无必要,市场尚未成熟;2.国家需要实力最强的运营商来率先发展TD-CDMA。所以,我猜移动很可能会先后拿到两张牌照,即先拿到TD-CDMA的牌照,再拿到WCDMA牌照。因此,中国移动仍将以GSM为重心,而同时兼顾重点城市TD-CDMA的3G网络的建设。一旦3G市场成熟,移动就可以大张旗鼓的将GSM平滑过渡到WCDMA了。

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Google推出MyMap

Google又给我们带来惊喜了,现在你可以拥有你自己的Google Map了。进入Google Maps后,你会看到左边的搜索记录旁多了一个新标签:My Maps。在My Maps中你可以随意添加地点 ,标注路线、区域,添加图形、视频等等。比如你可以把你旅行的路线在Google Map上标出来,并附上沿途的风景;或是做一个你最喜欢的地方的导游图。就像这两个例子:traveled across the U.S. Route 66

Googlemaps4.jpg

shows Google's campus

googlemaps31.jpg


CNet提供了一个"My Maps"功能的演示视频,点击观看。iwfwcf对此也做了详细的介绍

Google MyMap的推出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的多。就如同Google Map的推出引爆了Mash-up的流行(半数以上的Mash-up和Map有关),所有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Web 2.0网站和所有Mash-up的网站,将会受到MyMap的巨大影响,想象一下:
- 用户可以在博客上通过MyMap分享自己的旅行路线和照片
- 旅游网站可以利用MyMap的功能分享攻略、行程、照片
- SNS网站可以让用户通过MyMap为自己的社会网络建立地图
- 分类网站更是需要MyMap,无论是craigslist,还是yelp或者点评网,有了MyMap将会怎样?
……

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吧!在过去10年中,Google占据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皇冠上最灿烂的宝石:搜索引擎技术。强大的文本搜索成为我们接入互联网的窗口,而位置相关的搜索技术将使互联网照进我们的现实世界。Google Map,Google Earth以及类似相关技术的发展将为我们在互联网上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们可以在上面搜索、分享和探索。目前MyMap的地图可以通过KML同步,很快Google将会支持GeoRSS。GeoRSS是一种OGC格式的RSS扩展,在里面加入了位置信息。就像outside.in现在做的一样,你可以分享、订阅你感兴趣的地方发生的事情。不过随之而来的是Google的广告将会结合Google Map和Google Earth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不得不担心令一件事情是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广告?当然有人会说即便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广告”这个词的概念也变化了许多,用“分众广告”或者“窄告”也许更恰当些。

搜索引擎的输入法战略好比大汉和匈奴和亲

没想花太多心思,没想引入瞩目的谷歌输入法在没发布前就被好事者给报了光。这不,刚一发布就在圈子里引起不小的骚动,keso评了老白评了徐波波评了IT罗盘评了还有一堆著名、非著名的博仁也评了,谷歌盗用词库的“丑闻”也被在最短时间被争相传送。很佩服老白的专业精神,他的文章把谷歌、搜狗、微软拼音比评了一番,虽然未必是学院派系统报告,但已经足够有说服力。其实对我而言,谷歌、搜狗、紫光、拼音加加、智能狂拼都差不多,尤其是前三者区别甚微,也许是我没什么追求吧。

为什么搜狗、谷歌都要推输入法呢?主要来说搜索引擎公司可以:
1. 用输入法的反馈来改进分词,更快的更新流行词汇、常用词汇
2. 存储用户个人字库,将来可以帮助个性化搜索
3. 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绑定用户到自己的搜索引擎

所以输入法对于搜索引擎公司的“战略意义”是很大的。不过,输入法的用户特点很有意思:有少部分人对用惯的输入法忠贞不二,比如我有个朋友坚决使用智能ABC,每当吾等劝其另觅新欢都被其严词拒绝,大有从一而终之势;而令一部分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比如说我,紫光、搜狗、谷歌都成,本来用起来就差不多何必较真呢?所以在我看来搜索引擎的输入法“战略”好比当年的大汉和匈奴和亲,战略意义很大,投入又极少,但长期效果如何就不好说了,最后要靠打仗来解决问题的。不过既然投入小,为何不做呢?如果哪天百度出输入法了你可真别觉得奇怪。输入法和电子邮件、即时通讯一样,只要你想做,技术门槛还真不高,相比而言输入法比后两者更低。不过估计这会儿百度忙着他的IM呢,输入法的事估计的来年再想。

最后用户会拥护谁呢?哪个输入法“不作恶”我就选谁。功能差别不大的情况小,用户看重的不是附加功能的多少(我假设附加功能差不到哪里去),而是不要试图利用输入法做些让用户反感的事。你要敢收费,我跟你byebye;你要是打广告,我坚决另觅新欢;你要是暴露我隐私被我发现,嘿嘿,我跟你没完!至于有人类比IM谈输入法的盈利模式,我可不敢赞同,还是给我一个干干净净的输入法吧。

2007年4月1日星期日

你该在哪里开博

你是不是决定写博客,但不知应该选择哪个BSP?或者嫌原来的博客不好,想搬家?最近试用了一些国内的博客服务,就不写长篇大套的横向比较了或博客服务推荐了,简单来说:
1 如果你想速度快,并且访问量高,去baidu。只要你的博客有料,baidu会不遗余力的把搜索结果指向你的博客
2 如果你是名人,或者你天生爱凑热闹,去sina
3 如果你想找用户体验好的博客,但不怕搜索引擎永远搜不到你的文章,去sohu
4 如果是为和朋友联络并且每天上msn,选择live spaces
5 如果你20岁以下,选择qzone
6 如果你认为你需要功能强大的专业博客服务,但不怕它常被屏蔽,去blogger
7 如果你认为你是it评论人员,去donews凑热闹吧
8 如果不怕麻烦,喜欢自由自在,自己搭一个博客
9 或者可以用blogbus或hexun,只要你喜欢
10 其它?no idea

博客巅峰之年—你为什么写博客?

"2007年将是博客的巅峰之年"

  美国一家市场调查公司不久前发布报告说,2007年将是博客发展的巅峰之年,全球活跃的博客用户将达到1亿,之后会在这个水平上稳定下来。所谓活跃的博客用户是指至少每3个月更新一次。

"过去三年全球博客发展迅猛"
目前全球提供博客服务的网站数量是2003年的100多倍。最新的美国媒体报告State of the News Media report显示:从2004年到2006年,博客读者增速加快,截至2006年4月,受访者中博客读者比例已经接近40%。与此同时,博客作者的增速趋缓,2006年4月的数据显示,受访者中博客作者比例稳定在8%左右,约是04年的2倍。由此趋势来看写博客的人不会有显著提升,但看博客的人会越来越多。


"中国博客市场的潜力"
5年前的今天,中国还没有"博客这个词。5年后,中国的博客作者多达数千万。中国博客市场的发展相对美国滞后几年,所以2007不会成为中国博客的巅峰之年。据估计,2007年中国博客达到2860万,增长率达200%。要注意的是State of the News Media report中增长率减缓指网民中写博客人的百分比,美国的网民数量的增长是不大的,所以百分比定了,写博客的人数也相对固定。但不要忘记中国的网民数量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即便最终也只有8%的人是活跃的博客,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所以中国博客市场的潜力还很大。

"你为什么写博客"
写博客人群能达到的百分比是和写博客的动机相关的。在英国,热衷写博客的人群一般是在16岁到45岁之间。他们中多数都接受了大学教育,拥有稳定的职业。《时代》周刊加拿大版一次关于博客问题的调查中,甚至有反馈者认为"没有偏见和问题的博客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受调查者看来,博客之所以大行其道,恰在于人们厌倦了传统媒体"责任心、客观、公正"的"自我约束"的老套,而显示出博主独特的见解和尖锐、有穿透力的言论。所以,国外的博客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想法。国内的博客的动机一般与此不同。我做了一个很不充分的调查,让大家选择自己写博客的目的。
a. 好玩,随便写写
b. 留个纪念,自娱自乐
c. 交友,希望更多人认识我,也希望认识更多人
d. 分享,分享生活、分享知识
e. 直抒胸臆,针砭时弊,表达简介
f. 成名

大部分选择a,b,选择d、e的人还很少。这可能和目前写博客人群有关,中国主要博客力量可能来自30以下的年轻人群,以好奇娱乐心理为主导。另外,在中国博客分为两类: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这其实是个很不好的现象,很多博客实际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去八卦自己或八卦别人。也有人写博客的目的就是成名,所以不惜特立独行,哗众取宠,当然这可以算是个性展现,旁人也说不着什么。但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博客将来会选择c、d、e或其它更有意义的方式。因为你应该意识到你的博客不仅仅是自己的空间,既然你分享出来,它就成了公众的信息载体,应该给大家更多的信息。如果有一天你用搜索引擎搜东西的时候,发现搜出来的都是一些无聊博客,你该作何感想呢?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这个报告看看, A Corporate Guide to the Global Blogosphere ,里面详细分析了到2006年为止的全球博客市场。

Firefox3将支持离线应用

Firefox在年初宣布Firefox 3将支持离线应用( )。

这将是意义十分深远的一步,届时Gmail, 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 Google Calendar等应用程序都可以在不联网的情况下使用。这也符合目前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的发展趋势。由于Ajax等技术发展,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可以在浏览器上运行,比如:Word,、Excel、即时消息、 照片浏览编辑等等。但是浏览器必须频繁与服务器交换的特性无疑大大局限了SaaS应用的能力,Firefox此举无疑推动Web应用的更加迅猛的发展。

Fixefox 3要到今年11月才会正式发布,目前的firefox 3 Alpha似乎已经加入了此功能,你可以先去尝尝鲜,或是先去看看这个:Firefox 3 - Offline App Demo

taskhelper.png

如果你很关心offline应用的实现原理,建议去读读Firefox 3 - Offline App Demo,还有: Chris Double'sRobert O'Callahan 的文章。Chris的文章介绍了如何让Zimbra 支持offline应用的,强烈推荐!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你喜欢或不喜欢的豆瓣的细节都有哪些?

细节之处见功夫,这么多人喜欢豆瓣是因为豆瓣有很多地方想的很周到。哪些细节是最吸引你的?哪些是你觉得有待提高的?大家一起来帮助豆瓣做得更好吧!
先说我的:

喜欢的:
1. 布局简单清晰,永远的左右分栏,让用户相对容易找到想找的东西
2. 发表评论时的提示,首先感谢你的评论,然后鼓励你将自己博文转发到此,很贴心
3. "有关键情节透露"的选项照顾了没看过的人想法,同时也容易让发评论者乐于接受
4. 少于50字的放入论坛,多于50的才算评论,这样鼓励大家发表有质量的评论
5. 最有用的评论放在最前面,这样鼓励大家发高质量的评论

不喜欢的:
1. 评价汇总不够直观,最后像imdb一样直接给个分数
2. 发表评论后可能找不到自己的文章,这里有两个细节要提高,否则就是马太效应:
a. 排名算法有待调整,新发表的文章应该有机会排在第一,否则如果评论很多的话别人可能永远看不到
b. 应该指示自己的评论放在第几页
3. 我的9点中自己的文章无法转载,只能推荐
4. 每个评论除了显示作者id以外,还应该显示此作者发表过多少评论
5. "搜索条目"总在显眼处,但条目本身很令人已获。用户常犯的错误是在小组里想搜其他小组,却搜出来一堆其他书籍。因为"搜索小组"相对不显眼。而且用户无法在搜索前就指定到底想搜书还是电影。

欢迎拍砖或补充!!!

本文已发在http://www.maayee.com/article/47960.htm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09968/,欢迎回复或在这里留言。谢谢!

Blogspot被封后,访问Blogger上博客的方法

Blogger好像又被封了?如果你联不上你在Blogger上的博客,试试这样:
打开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hosts
添加 72.14.219.190 xxxxx.blogspot.com,xxxxx是你的博客的地址。保存,就可登陆Blogger了。试试吧。

如果上面这个对你来说太复杂了,可以用访问http://www.pkblogs.com/直接输入你的博客地址。

2007年3月18日星期日

博客大搬家,你家到我家

忽闻新浪也发布了博客搬家功能,而且箭头直指的国内博客用户量老二MSN Live Spaces。相比其他BSP,新浪打出的口号更有挑衅性:从MSN搬家至新浪,点名向MSN叫板。搜狐也是,高举MSN搬家工具的大旗。不过搜狐的媒体影响力和博客使用者的数量和新浪是没法比的。这次新浪这么大张旗鼓的搬家行动相信对Live Spaces会有不小冲击。Live Spaces也实在是不思进取,和3年前比没什么进步,还时不时无法访问。这样下去不是等着让人扁么?目前算来国内BSP的前几名都提供搬家功能了,新浪、搜狐、百度、Blogbus……。其中Blogbus的搬家功能最强大,上下通吃;百度搬家支持MSN和sina,新浪、搜狐目前只搬MSN。反正不管支持多少都支持搬MSN的。看这架势是先一致对外再说。
不过这个搬家也挺逗,按说只能自己搬自己的博客才成。可人家似乎不管这套,你想搬谁家就能搬谁家。哪天发现在其他BSP上发现自己的博客也不要奇怪,别人替你搬了。搬家的初衷也许是好的,如果都像wordpress一样提供导出功能,用户自己能备份博客的话别人也就不好意思越俎代庖了。但搬家也是很有效的一种竞争手段,希望这样的竞争能让MSN明白中国的市场可不太平,打起精神来把博客服务做的更好吧。

2007年3月13日星期二

在博客中加入方便别人订阅的按钮

我们看很多人的博客上都有"订阅我的博客"的图标,帮助读者订阅博客到流行的RSS阅读器。效果就像这样:
订阅我的博客feed
订阅到抓虾
订阅到飞鸽
bloglines
google reader
gougou
my yahoo
Rojo
Newsgator
netvibes

其实做法很简单,在任何支持自定义HTML的博客里添加"自定义HTML"并将下段代码拷入,注意要把http://feeds.feedburner.com/shangwxblogger换成你自己的feed的地址:

<DIV>订阅我的博客<a href="http://feeds.feedburner.com/shangwxblogger"><img height="16" alt="feed" src=
"http://www.feedsky.com/images/icon_sub_c1s1.gif" width="16" align="absmiddle" border="0" /></a><br>
<A href="http://www.zhuaxia.com/add_channel.php?url=http://feeds.feedburner.com/shangwxblogger"><IMG height=20 alt=订阅到抓虾 src="http://www.feedsky.com/images/icon_subscribe_zhuaxia_fs.gif" width=108 border=0></IMG></A><BR><A href="http://www.pageflakes.com/subscribe.aspx?url=http://feeds.feedburner.com/shangwxblogger"><IMG height=20 alt=订阅到飞鸽 src="http://www.feedsky.com/images/icon_subscribe_pageflakes_fs.gif" width=108 border=0></IMG></A><BR><A href="http://www.bloglines.com/sub/http://feeds.feedburner.com/shangwxblogger"><IMG height=20 alt=bloglines src="http://www.feedsky.com/images/icon_subscribe_bloglines_fs.gif" width=108 border=0></IMG></A><BR><A href="http://fusion.google.com/add?feedurl=http://feeds.feedburner.com/shangwxblogger"><IMG height=20 alt="google reader" src="http://www.feedsky.com/images/icon_subscribe_google_fs.gif" width=108 border=0></IMG></A><BR><A href="http://www.gougou.com/find_rss.jsp?url=http://feeds.feedburner.com/shangwxblogger"><IMG height=20 alt=gougou src="http://www.feedsky.com/images/icon_subscribe_gougou_fs.gif" width=108 border=0></IMG></A><BR><A href="http://add.my.yahoo.com/rss?url=http://feeds.feedburner.com/shangwxblogger"><IMG height=20 alt="my yahoo" src="http://www.feedsky.com/images/icon_subscribe_yahoo_fs.gif" width=108 border=0></IMG></A><BR><A href="http://www.rojo.com/add-subscription?resource=http://feeds.feedburner.com/shangwxblogger"><IMG height=20 alt=Rojo src="http://www.feedsky.com/images/icon_subscribe_rojo_fs.gif" width=108 border=0></IMG></A><BR><A href="http://www.newsgator.com/ngs/subscriber/subfext.aspx?url=http://feeds.feedburner.com/shangwxblogger"><IMG height=20 alt=Newsgator src="http://www.feedsky.com/images/icon_subscribe_newsgator_fs.gif" width=108 border=0></IMG></A><BR><A href="http://www.netvibes.com/subscribe.php?url=http://feeds.feedburner.com/shangwxblogger"><IMG height=20 alt=netvibes src="http://www.feedsky.com/images/icon_subscribe_netvibes_fs.gif" width=108 border=0></IMG></A> </DIV>


这里主要要说的是对于像MSN Live Space,新浪,搜狐这些不支持所谓"自定义HTML"的博客怎么做呢?
1、MSN Live Space
登录你的msn space,在浏览器的地址栏加入&powertoy=sandbox,,回车。然后点击"自定义"(customize)-->模块(modules),找到Powertoy:Custom HTML。点击添加(add)



别忘了先保存(save)。然后你就可以把上面的html拷贝到刚添加的自定义HTML中了。

2、新浪博客
登录sina博客,点击"维护首页内容"-->编辑"自定义空白面板"-->点"新增"-->选中"显示源代码"-->将上面的代码拷人,并起名字叫订阅我的博客。点击"自定义首页内容模块"-->添加模块-->加入刚定义的空白面板。搞定!

3、搜狐博客
第一步:登陆自己的博客并进入你的个人博客主页
第二步:找到"个人档案"右侧的"管理"点击
第三步:在"主人档案"里粘贴上面的html。sohu的博客对个人档案的字数有限制,所以可能要对上面的html做裁剪,去掉你认为读者用不到的RSS阅读器。

2007年3月4日星期日

Yahoo! Pipes与春节火车票

Yahoo! Pipes的发布在国外是一片叫好,长篇累牍的溢美之词更是频频出现。但在国内似乎反应一般。Pipes是一个在线制作mash-up的工具。它的界面很酷。直接说个例子吧,Pipes上面现在最流行的是New York Times thru Flickr。这个Pipe从New York Times上获取新闻,经过内容过滤再到Flickr上找相关照片。像这样的Pipe全是用户自己做的。
Pipe的界面做得非常漂亮,大量使用AJAX,很酷。

pipes_edit_interface.jpg

突然想起前几天看的一个博客,一位仁兄得意的将自己如何通过订阅酷讯的短信买到火车票。但也许有人不想用短信,想直接用jajah和卖票的通话呢?再说租房,如果有人想在酷讯上搜到结果再到mapbar上把位置标出来呢?理论上,你都可以用Pipes来自己编写这样的mashup,而且这在国外这很容易。但可惜的是国内mashup的环境还不成熟,没有几个网站是提供Web Services的。
所以,Pipes你在中国将无人喝彩。




Technorati : ,
Del.icio.us : ,

十大创新开源软件项目

原文是"Ten Leading Open Source Innovators",有很多中文网站把文章译成了"十大开源创新项目",也没错。但实际上文章只讨论的是企业软件,个人软件这里是不讨论的。 http://itmanagement.earthweb.com/osrc/article.php/3660831
我觉得对于搞IT的人来说,这篇文章是一定要读的,因为里面谈的一些项目真的可能会改变将来的IT Infrastructure。不要只顾着大谈Web 2.0,读读这篇文章吧,因为好的理念还是要技术来支撑的。

1. Zenoss
Zenoss是一个开源的网络和系统监控软件。功能包括自动的配置变化跟踪,IT系统故障自动补救以及其它对IT系统管理的重要功能。对于IT系统监控管理领域来说,涉及的问题太多,系统非常复杂。以往的opensource项目与HP Openview、IBM Tivoli等商业软件相比,功能太过简单,根本没法满足真正企业用户的需要。Zenoss可能会改变这是状况。
Zenoss是基于Python的,不是基于Java的,这让我有点遗憾,因为看源码要费点劲儿了。但我相信它是很有前途的。Monitoring和Management领域有很多问题,有兴趣的不妨去下载研究一下。

2. Qumranet
virtualization的。virtualization无疑是这两年的很火的一个词,各大IT企业都瞄准了这个市场。但Xen的横空出世无疑打乱的这一格局。但Qumranet的KVM(Kernel-based Virtual Machine)技术似乎更胜一筹,参见这几篇文章的介绍http://www.vmware.cn/Article/833.html
http://www.computerworld.com/action/article.do?command=viewArticleBasic&taxonomyName=operating_systems&amp;amp;amp;articleId=9006105&taxonomyId=89&intsrc=kc_top
也许文章有点太专业了,通俗的说就是Qumranet将比Xen操作更加简单,更加易用。所以业界普遍看好Qumranet。

3. rPath
Appliances这个词最近今年也很火,我不知道中文该怎么翻译。http://en.wikipedia.org/wiki/Appliance上给出的解释我觉得是很准确的:a device with a narrow function。像Google Search Appliance就是很典型的Appliance。(下图)

The Google Mini

其实企业客户很喜欢Box(盒子),一个硬件的盒子对企业用户来说要比一堆软件、PC让他们放心的多。所以Appliances是软件公司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因为Appliances更好卖,而且利润更高。这年头做Appliances其实并不难,但rPath的出现更是把它变得简单。一句话,rPath做的事情就是帮你更快的把software变成Appliance

rBuilder Diagram

关心细节的看这里:http://www.linux.com/article.pl?sid=07/01/12/2040204

4. Simula Lab
它的 CoRE Network 是一个开源软件交付平台(Delivery Platform)。(Delivery Platform,又是一个很热门的词,^_^)
CoRE Network可能不太好解释,我们还是看原文吧:Most enterprise IT customers don't have the time or inclination to sift through an array of open-source offerings to cobble together the right mix that meets their need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iability and maintenance of open-source products post-deployment remain concerns. Simula Labs' believes that its model of hosting, packaging, and servicing open-source projects will spur increases in the enterprise.
所以我理解CoRE Network的模式是整合像FUSE, Maestro, ERS, Hightide和其它开源软件发行商为客户提供如下服务:

  • Real-time access to expert, open source technical resources
  • Seamless collaboration across internal and CoRE Network-based development teams
  • End-to-end, application life-cycle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deployment and management of an organiztion's entire closed and open source product portfolio

网站上写的太含糊了,除了上面三点属于技术支持类的服务以外,我不知道Simula还提供不提供其它服务,比如:

  1. 软件开发、测试环境的托管和租借。我们知道软件的开发、测试的时候环境的搭建和维护是非常消耗人力、物力的。如果开发者提交自己的需求,而由CoRE Network分配一个远程的环境的话,这将是很有诱惑的。
  2. 软件的架构、设计模式、Best Practice等的repository,并提供类似wiki的平台来分享群体智慧。写程序就像当中医,写的多了经验丰富了,才能写出好的程序。但是,其实很多算法、技巧、经验在著名的opensource中都被很好的使用了,但遗憾的是没有人去系统的总结。如果Simula能做这样一个repository的话,那它将彻底改变现有的软件开发。

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的话,Simula对软件开发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

5. MontaVista Software
一看这个名字不要以为它和微软的Vista有什么关系,MontaVista是做嵌入式linux的著名公司。 MontaVista Software is a leading global supplier of systems software and development tools for intelligent connected devices and the associated infrastructure. MontaVista provides a commercial-grade Linux-based operating system and universal development platform.它的产品可以用于手机、打印机、机顶盒、电梯、航空雷达等等系统中。

6. SugarCRM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了,开源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开源的salesforce。如果我们谈Software as Service的化,我们就不能不谈salesforcesalesforce的出现无疑是革命性的,它改变的原有CRM系统的商业模式。就像当年salesforce挑战Siebel一样,现在轮到SugarCRM挑战salesforce。

7. OpenAir
OpenAir® Professional Services Automation (PSA) software is the key to services excellence: Improve utilization-keep your team on the right projects. Improve cash flow-accelerate billing and collections. Our full suite of on-dem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s, from timesheets and expense reports to complex project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requires nothing more than a browser, and supports a variety of mobile devices, including Blackberry®.
项目管理、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商业流程管理工具和服务。

8. Themis Computer
它的产品Distributed computing resource management (DCRM) ,就是管理IT分布式环境中资源分配的软件。所谓资源通俗来说就是机器,一个程序、服务需要分配到几个机器上计算,什么时候迁移等问题。这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很多人在搞。几年前的cluster,不久前的grid还有IBM提的自主计算,当中的资源管理一直是个热点。
Themis understands Mission Critical Computing. From managing computing resources for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ies, to embedded computing for intelligence and defense, Themis provides the lowest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for your program.

9. Scalix
与Microsoft Exchange和IBM Lotus相似,Scalix提供email,calandar解决方案。Scalix offers open-source messaging, calendar, and collaboration products for enterprise environments.在谈到它的创新之处时,文章说:Taking a Web services approach, Scalix provides SOAP-based APIs for cross-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llowing companies to link their email and calendaring with CRM, content management, ERP, and mobile applications.
没想通这样一个公司为什么进前十,也许它的产品做得很牛,超过Microsoft Exchange和IBM Lotus?

10. Incumbents and Dealmakers
作者的意思是说第10个Innovator是这些大公司的这些举动?
-沃尔玛与Microsoft和Novell的合作 http://news.csdn.net/n/20070126/100938.html
-IBM推出的开源Desktop http://www.cbinews.com/inc/showcontent.jsp?articleid=50411
-Oracle对Red Hat的支持

总的来看,除了9,前8个涉及了很多热门领域: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Virtualiz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Distributed computing,Monitoring & Management
Service:Software as Service, Business Process, Delivery Platform
System: Appliance, Embedded System

Technorati : Del.icio.us :

2007年2月24日星期六

中国博客服务提供商的胸怀

有不少网友包括我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百度空间中的图片转贴到其它博客或者论坛时图片都无法正常显示,而只显示"该图片来源于百度空间",让人十分不爽。为什么原图无法正常显示?博客服务器怎么知道图片是被其它网页引用了呢?其实,技术上非常简单。如果你抓一下浏览器发的http请求,你会看到这样的内容:
Host ad4.sina.com.cn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zh-CN; rv:1.8.1.1) Gecko/20061204 Firefox/2.0.0.1
Accept */*
Accept-Language zh-cn,zh;q=0.5
Accept-Encoding gzip,deflate
Accept-Charset gb2312,utf-8;q=0.7,*;q=0.7
Keep-Alive 300
Connection keep-alive
Referer http://ent.sina.com.cn/

注意最后一个Referer,表明了当前浏览器是停留在哪个页面上。博客服务器根据此很容易判断出当前用户所看网页是不是在自己的域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节省自己的资源,免得为他人做嫁衣。就跟银行跨行查询收费的逻辑相当。这么做的BSP还真不止百度一家,百度的"该图片来源于百度空间"的图片至少还是可以点击的,链接到baidu的原图上;网易做的更傻,显示一个"此图片仅限于网易用户交流沟通使用!",一副你偷了他们家东西的嘴脸,而且连原图的链接都没有,真是傻横傻横的;搜狐也限制,不过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图片,而是个链接,后面注明搜狐相册。让我吃惊的是新浪博客似乎对此没做限制,我猜有两种可能,一是新浪比较大气,不在乎;二是新浪技术太差,不知道怎么限制。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在我心目中新浪是家媒体公司,不是家网络公司。

我不禁要问,我们国内的博客服务提供商就这点胸怀么?人家Blogger会这么做么?当然不会。当用户看到"该图片来源于百度空间"的大白图或是"此图片仅限于网易用户交流沟通使用!"的警告就好比当年用word的时候图片变成了大红叉一样心里那叫一个不舒服。诚然,如果它们不这么做别人可能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也白白用了它们的资源。但在这个web2.0的年代,开放、mash-up才使得我们的网络更加精彩,如果按照中国BSP的逻辑,flickr就关门别做了。flickr不仅不限制公开的图片被转贴,而且还有“blog it”来鼓励你把图片放到blog上。如果BSP把这种有着自己名字的大白图当作一种对自己的广告的话,就好那个"恒源祥,羊、羊、羊!"的广告一样,令人印象深刻但深恶痛绝。

从网易博客随便拷的图片:

从百度空间随便拷的图片:

什么时候你们能看到原图了,表明它们领悟了。

考虑的中国的特殊情况,我觉得一种折衷的办法是这样的,第一次显示一个“该图片来自于XXX,请点击查看原图”,并带上这样的javascript:
<img src="http://img.blog.163.com/photo/1RCuv8gZRqJttlutMs0rPA==/2821223691571019719.jpg" onclick="http://img.blog.163.com/photo/1RCuv8gZRqJttlutMs0rPA==/2821223691571019719.jpg?code=rightcode />

onclick中带的参数code是第一次load的时候图片服务器返回的,以后图片服务器就能根据code的正确与否决定是否返回原图。

唉,这简直是向恶势力妥协啊。

2007-5-12:
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方法可以解决图片在博客中无法显示的问题,在图片链接前加上http://imgred.com/就可以了,比如:http://imgred.com/http://album.sina.com.cn/pic/4b1115a502000d9m

http://www.fwolf.com/blog/post/320 上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里面提到的在firefox更改配置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关于“中国互联网的繁荣是建立在虚拟娱乐上”的思考

近日New York Times上的一篇文章Internet Boom in China Is Built on Virtual Fun颇为引人深思。文章以腾讯为引子指出中国的互联网繁荣是建立在虚拟娱乐上的。文中有3个论据很有价值:

1. While America's Internet users send e-mail messages and surf for information on their personal computers, young people in China are playing online games, downloading video and music into their cellphones and MP3 players and entering imaginary worlds where they can swap virtual goods and assume online personas.
这点的确是个事实,上网聊天,看视频,玩游戏,下载游戏、电影、音乐是目前绝对中国主要的网络应用。中国最流行的博客是徐静蕾的八卦闲聊;最流行的软件是qq和迅雷下载,用来聊天和下载;就连baidu打败google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有baidu mp3。

2. Another distinguishing feature is the youthful face of China's online commun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roughly 70 percent of Internet users are over the age of 30; in China, it is the other way around - 70 percent of users here are under 30.
这一点极为重要!我们年轻人上网的比例占70%,娱乐占大头也就不难解释了。

3.Because few people in China have credit cards or trust the Internet for financial transactions, e-commerce is emerging slowly.
这一点我认为也是很有道理的。中国发展电子商务最大的障碍就是信用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个人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问题。支付宝这种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办法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像Paypal和Google Checkout在中国的确有很大问题。

但我觉得以上几点还不够,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中国的非虚拟娱乐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之间有一些矛盾。比如:电影票太贵、影院少、交通不便,就导致人们倾向于下载电影;人们去旅游的需求和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很少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等等,也导致本地搜索和分类广告的使用量和美国没法相比;中国人比较内向,Party不多,喜欢跟人在网上聊天也合情合理……

下面这段话我想代表了很多国外投行、风险投资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看法:
"They have what I call the largest virtual park in China," said Richard Ji, an analyst at Morgan Stanley. "And in China, the No. 1 priority for Internet users is entertainment; in the U.S., it's information. That's why Google is dominant in the U.S., but Tencent rules China."

也许很多准备做娱乐相关的创业的人们看到这篇文章后更加信心满满了。中国的互联网人们似乎顺其自然的把主要精力投入在虚拟娱乐上。从联众游戏到盛大网游,从新浪名人八卦到腾讯qq生活,从芙蓉姐姐到张钰……一派全民娱乐的欣欣向荣景象。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中国人口密度太大,都跑到外面去折腾怎么得了,一个五一黄金周就让交通运输成了问题,在家里自娱自乐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很好方式,^_^。但我不认为这是长久的。中国的互联网以虚拟娱乐为主的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变。我认为有3点是一定会发生的:

1.虚拟娱乐在网络应用中所占比例一定会有所下降。原因有三:一、18岁以下的娱乐主力军不断长大,步入社会的他们用来聊天、游戏的时间会逐渐减少;二、网吧逐渐消亡,青少年教育环境改善,也使得游戏、聊天城瘾的孩子比例逐渐减少;三、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中国也会有自己的craigslist,本地搜索会像在美国那样强大,网民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将会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这些信息化服务。

2.这个比例下降的过程将是很缓慢的,而且也许永远不会达到像美国一样以信息获取为绝对主要。前面说了,中国的人口密度是美国5倍,实体娱乐发展远远不及美国,而且中老年的教育水平和美国相去甚远,这些决定了中国30岁以上的网民比例不可能达到70%,虚拟娱乐的比例一定会比美国高。加上中国互联网的外界环境改变是需要时间的,1所提到的理由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长。

3.与实体经济结合才变得更有价值。我不想用什么"红海"、"蓝海"这样的词,举个简单例子,任何关于国内视频网站的研究报道我一概跳过,为什么?做的人太多了,而且也没有什么意义。看看红杉中国在中国投经济化酒店,投水果蔬菜,投漫画你因该会有所感悟。互联网的核心是信息,如何挖掘信息,利用信息并和实体经济完美的融为一体,这才会让互联网更有价值,才会有真正的盈利模式。


Technorati : , ,
Del.icio.us : , ,

2007年2月23日星期五

Vista的绑定策略已经影响到Google

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文章指出IE7和Vista发布后(分别在2006年8月和2006年11月),live.com和msn.com在Alexa上统计的日访问量的增长斜率(slope,不是增长率,注意)分别为0.79和0.76,而Google为-0.5。

Live.com:

MSN.com:

Google:


文章说这和Microsoft的Vista-Live策略有关系,IE7中默认的搜索引擎是Live Search。也真佩服作者的观察力,这个结论也许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难以让人足够信服。而且我相信此种程度的绑定长期来看对Google的影响是很小的。微软若想跟google在搜索引擎上叫板,靠以前对付Netscape那套肯定是不起作用的。在中国,如果搜索中文的话我还是会用Google和Baidu,yahoo,live search在中国做的还很差。



Technorati : , ,
Del.icio.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