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互联网”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互联网”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

从Digg的“密码门”事件,看互联网公司的危机处理

2007年5月1日,一个Digg用户在Digg.com上发了一个链接,这个链接指向一篇有一段密码的博客文章。这个密码可以解除高清晰度DVD的版权保护。AACS(译者:制定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规则的行业组织。他们的背后是各大电影制片公司、索尼、微软、英特尔等大公司)声称这违反了版权法,并给Digg发出了"不撤下这个链接就去死(Cease and Desist)"的通牒。迫于压力,Digg的网管把这个链接撤掉了。接下来发生的是,Digg的用户不断把这个密码重贴,Digg网管忙着删帖、封用户。事态不断升温。Digg在期间向用户发表声明,网站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运作,否则将面临把整个公司毁掉的危险。 但这支匿名用户大军的战鼓已经敲响。他们显然发现这是件很酷的事,一个共同的目标立刻产生了。用户们完全无视网管的存在,很快用这段"非法"密码"淹没了整个digg网站。
----Digg 叛乱后记--我支持Kevin Rose和Digg

Digg
Digg

(Readwrite上对此事件的整个线索有详细的描述: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what_happened_a_1.php

Digg的"密码门"事件几乎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需要应对的最大危机之一的典型代表:版权问题。比如Google News, youtube就频繁的遇到被起诉或被封杀。但Digg的危机似乎最为棘手,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致力于还公众以新闻自主权的网站,因此它的用户对于这种"自由"的崇尚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乃至信仰,是不可以有半点被亵渎和玷污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Digg被迫开始清理密码时用户们如此团结而近似疯狂的开始了对自己信仰的捍卫。依照美国的数字千年法,如果能及时撤下违反版权的内容网站是可以免责的,因此Digg的管理员们不停的删文。但用户们同样很单纯,他们固然不愿自己的精神家园因为法律问题而被关闭,但他们更无法接受自己家园的管家向更强大的实力妥协。这导致了最后事态失控。

Digg"密码门"事件,最终以Kevin Rose的一段博客声明而暂时告一段落:

"today was a difficult day for us. We had to decide whether to remove stories containing a single code based on a cease and desist declaration. We had to make a call, and in our desire to avoid a scenario where Digg would be interrupted or shut down, we decided to comply and remove the stories with the code.

But now, after seeing hundreds of stories and reading thousands of comments, you've made it clear. You'd rather see Digg go down fighting than bow down to a bigger company. We hear you, and effective immediately we won't delete stories or comments containing the code and will deal with whatever the consequences might be.

If we lose, then what the hell, at least we died trying."

人们对信仰的捍卫往往比对利益的捍卫要坚定的多的多。Kevin无疑对此有深刻的理解。Kevin博客上的说的话可称作危机处理的经典:
"You'd rather see Digg go down fighting than bow down to a bigger company." Kevin在告诉人们:Digg不是我的Digg,是你们的Digg,你们来决定Digg的未来。
"We hear you, and effective immediately we won't delete stories or comments containing the code and will deal with whatever the consequences might be. "如果你们选择不屈服,我Kevin也选择不屈服
"If we lose, then what the hell, at least we died trying" 最后这句表达了Kevin誓死和用户站在用户这边的决心。同时也在博取用户的同情,让大家明白这样做可能导致Digg关门。

当用户觉得自己在左右Digg的命运时自主的情绪得到的充分满足,并且马上为Digg的存留负起责任来。于是,事件平息了,而且Digg也不太怕被起诉。因为这么一闹,这个码已经在网上到处都是了: myspace, delicious, facebook, google,到处能找到。有人想和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为敌么?恐怕没有。

本文引用了如下文章的内容:
用户至上还是规则至上
Digg 和 数字千年法
Digg 叛乱后记--我支持Kevin Rose和Digg

2007年4月10日星期二

搜狗,你该学会体面的申诉

谷歌看来的确用了搜狗的词库,并且并于4月9日在其官方博客正式声明向搜狐道歉,声明已经替换了所有“盗用”词库。但搜狗似乎不依不饶,要求Google立即停止输入法的下载和运营,最有趣的是搜狗输入法关于google侵权的再次声明,里面的话让人啼笑皆非:

“是人类首次将搜索引擎技术,用于分析中文互联网网民的语言行为” ,“人类首次”?神5还没说人类首次呢,你好意思来个人类首次?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将使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以更快速的方法占有和形成全球互联网的话语权,是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代表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新的方向” 。拜托这位写文章的大哥,你最好把搜狗输入法对于共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也阐述一下。
  “也是搜狗独立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对发展人工智能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人工智能的开创性贡献”?聪明的搜狗搜索引擎和输入法,你说我这篇文章是夸你呢还是损你呢?不要以为俺们都不懂啥叫人工智能,求你不要侮辱俺们网民的智商好不好?

本来搜狗被人盗用有利,本来是获得群众道义上支持的大好时机,但声明看了叫人哭笑不得。一番生拉硬拽、牵强附会,令人惋惜。搜狗,你何时才能学会做一个体面的公司?

搜狗输入法关于google侵权的再次声明全文:

1、 搜狐公司认为,google盗用搜狗输入法词库是对搜狗输入法著作权的侵权,是对搜狗技术人员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对于google公司致歉的态度,搜狐公司表示欢迎。

  2、 但是,我们认为,搜狗输入法是搜狗研发中心工程师和高层领导共同探讨进行的重大技术革新和重大的技术突破,是人类首次将搜索引擎技术,用于分析中文互联网 网民的语言行为,对网民上网行为进行动态的信息提取,把网民集体智慧经过动态技术分析和提炼,以输入法的方式回馈网民。

  3、 对网民的搜索行为进行深度研究,从而服务于网民,形成高度智能的输入法,即用搜索引擎做输入法,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搜狗输入法使中国人的输入速度提 高一至两倍,在中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将使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以更快速的方法占有和形成全球互联网的话语权,是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代表了人工智能应用 的新的方向。

  4、 搜狗输入法不仅包含自有的领先业内的中文分词技术,更体现了搜狗搜索的重大技术突破,包括分词系统、词库形成、词频分析、新词发现、错词过滤等等。这是搜索引擎技术延伸应用的突破性成果,也是搜狗独立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对发展人工智能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5、 我们相信,搜狗输入法的创意和技术突破,将享有多项知识产权专利。我们认为,google不只是对搜狗输入法词库的盗取,也是对搜狗输入法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于美国领先的google公司,来自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度,在中国完全无视知识产权,我们非常遗憾。

  6、 我们无法接受google对搜狗输入法创意和技术突破等知识产权的侵犯。我们要求google公司:立即停止对搜狗输入法知识产权的侵犯,停止google输入法的下载和运营,否则将正式起诉google公司。

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Google推出MyMap

Google又给我们带来惊喜了,现在你可以拥有你自己的Google Map了。进入Google Maps后,你会看到左边的搜索记录旁多了一个新标签:My Maps。在My Maps中你可以随意添加地点 ,标注路线、区域,添加图形、视频等等。比如你可以把你旅行的路线在Google Map上标出来,并附上沿途的风景;或是做一个你最喜欢的地方的导游图。就像这两个例子:traveled across the U.S. Route 66

Googlemaps4.jpg

shows Google's campus

googlemaps31.jpg


CNet提供了一个"My Maps"功能的演示视频,点击观看。iwfwcf对此也做了详细的介绍

Google MyMap的推出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的多。就如同Google Map的推出引爆了Mash-up的流行(半数以上的Mash-up和Map有关),所有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Web 2.0网站和所有Mash-up的网站,将会受到MyMap的巨大影响,想象一下:
- 用户可以在博客上通过MyMap分享自己的旅行路线和照片
- 旅游网站可以利用MyMap的功能分享攻略、行程、照片
- SNS网站可以让用户通过MyMap为自己的社会网络建立地图
- 分类网站更是需要MyMap,无论是craigslist,还是yelp或者点评网,有了MyMap将会怎样?
……

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吧!在过去10年中,Google占据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皇冠上最灿烂的宝石:搜索引擎技术。强大的文本搜索成为我们接入互联网的窗口,而位置相关的搜索技术将使互联网照进我们的现实世界。Google Map,Google Earth以及类似相关技术的发展将为我们在互联网上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们可以在上面搜索、分享和探索。目前MyMap的地图可以通过KML同步,很快Google将会支持GeoRSS。GeoRSS是一种OGC格式的RSS扩展,在里面加入了位置信息。就像outside.in现在做的一样,你可以分享、订阅你感兴趣的地方发生的事情。不过随之而来的是Google的广告将会结合Google Map和Google Earth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不得不担心令一件事情是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广告?当然有人会说即便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广告”这个词的概念也变化了许多,用“分众广告”或者“窄告”也许更恰当些。

搜索引擎的输入法战略好比大汉和匈奴和亲

没想花太多心思,没想引入瞩目的谷歌输入法在没发布前就被好事者给报了光。这不,刚一发布就在圈子里引起不小的骚动,keso评了老白评了徐波波评了IT罗盘评了还有一堆著名、非著名的博仁也评了,谷歌盗用词库的“丑闻”也被在最短时间被争相传送。很佩服老白的专业精神,他的文章把谷歌、搜狗、微软拼音比评了一番,虽然未必是学院派系统报告,但已经足够有说服力。其实对我而言,谷歌、搜狗、紫光、拼音加加、智能狂拼都差不多,尤其是前三者区别甚微,也许是我没什么追求吧。

为什么搜狗、谷歌都要推输入法呢?主要来说搜索引擎公司可以:
1. 用输入法的反馈来改进分词,更快的更新流行词汇、常用词汇
2. 存储用户个人字库,将来可以帮助个性化搜索
3. 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绑定用户到自己的搜索引擎

所以输入法对于搜索引擎公司的“战略意义”是很大的。不过,输入法的用户特点很有意思:有少部分人对用惯的输入法忠贞不二,比如我有个朋友坚决使用智能ABC,每当吾等劝其另觅新欢都被其严词拒绝,大有从一而终之势;而令一部分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比如说我,紫光、搜狗、谷歌都成,本来用起来就差不多何必较真呢?所以在我看来搜索引擎的输入法“战略”好比当年的大汉和匈奴和亲,战略意义很大,投入又极少,但长期效果如何就不好说了,最后要靠打仗来解决问题的。不过既然投入小,为何不做呢?如果哪天百度出输入法了你可真别觉得奇怪。输入法和电子邮件、即时通讯一样,只要你想做,技术门槛还真不高,相比而言输入法比后两者更低。不过估计这会儿百度忙着他的IM呢,输入法的事估计的来年再想。

最后用户会拥护谁呢?哪个输入法“不作恶”我就选谁。功能差别不大的情况小,用户看重的不是附加功能的多少(我假设附加功能差不到哪里去),而是不要试图利用输入法做些让用户反感的事。你要敢收费,我跟你byebye;你要是打广告,我坚决另觅新欢;你要是暴露我隐私被我发现,嘿嘿,我跟你没完!至于有人类比IM谈输入法的盈利模式,我可不敢赞同,还是给我一个干干净净的输入法吧。

2007年4月1日星期日

Firefox3将支持离线应用

Firefox在年初宣布Firefox 3将支持离线应用( )。

这将是意义十分深远的一步,届时Gmail, 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 Google Calendar等应用程序都可以在不联网的情况下使用。这也符合目前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的发展趋势。由于Ajax等技术发展,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可以在浏览器上运行,比如:Word,、Excel、即时消息、 照片浏览编辑等等。但是浏览器必须频繁与服务器交换的特性无疑大大局限了SaaS应用的能力,Firefox此举无疑推动Web应用的更加迅猛的发展。

Fixefox 3要到今年11月才会正式发布,目前的firefox 3 Alpha似乎已经加入了此功能,你可以先去尝尝鲜,或是先去看看这个:Firefox 3 - Offline App Demo

taskhelper.png

如果你很关心offline应用的实现原理,建议去读读Firefox 3 - Offline App Demo,还有: Chris Double'sRobert O'Callahan 的文章。Chris的文章介绍了如何让Zimbra 支持offline应用的,强烈推荐!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你喜欢或不喜欢的豆瓣的细节都有哪些?

细节之处见功夫,这么多人喜欢豆瓣是因为豆瓣有很多地方想的很周到。哪些细节是最吸引你的?哪些是你觉得有待提高的?大家一起来帮助豆瓣做得更好吧!
先说我的:

喜欢的:
1. 布局简单清晰,永远的左右分栏,让用户相对容易找到想找的东西
2. 发表评论时的提示,首先感谢你的评论,然后鼓励你将自己博文转发到此,很贴心
3. "有关键情节透露"的选项照顾了没看过的人想法,同时也容易让发评论者乐于接受
4. 少于50字的放入论坛,多于50的才算评论,这样鼓励大家发表有质量的评论
5. 最有用的评论放在最前面,这样鼓励大家发高质量的评论

不喜欢的:
1. 评价汇总不够直观,最后像imdb一样直接给个分数
2. 发表评论后可能找不到自己的文章,这里有两个细节要提高,否则就是马太效应:
a. 排名算法有待调整,新发表的文章应该有机会排在第一,否则如果评论很多的话别人可能永远看不到
b. 应该指示自己的评论放在第几页
3. 我的9点中自己的文章无法转载,只能推荐
4. 每个评论除了显示作者id以外,还应该显示此作者发表过多少评论
5. "搜索条目"总在显眼处,但条目本身很令人已获。用户常犯的错误是在小组里想搜其他小组,却搜出来一堆其他书籍。因为"搜索小组"相对不显眼。而且用户无法在搜索前就指定到底想搜书还是电影。

欢迎拍砖或补充!!!

本文已发在http://www.maayee.com/article/47960.htm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09968/,欢迎回复或在这里留言。谢谢!

2007年3月4日星期日

Yahoo! Pipes与春节火车票

Yahoo! Pipes的发布在国外是一片叫好,长篇累牍的溢美之词更是频频出现。但在国内似乎反应一般。Pipes是一个在线制作mash-up的工具。它的界面很酷。直接说个例子吧,Pipes上面现在最流行的是New York Times thru Flickr。这个Pipe从New York Times上获取新闻,经过内容过滤再到Flickr上找相关照片。像这样的Pipe全是用户自己做的。
Pipe的界面做得非常漂亮,大量使用AJAX,很酷。

pipes_edit_interface.jpg

突然想起前几天看的一个博客,一位仁兄得意的将自己如何通过订阅酷讯的短信买到火车票。但也许有人不想用短信,想直接用jajah和卖票的通话呢?再说租房,如果有人想在酷讯上搜到结果再到mapbar上把位置标出来呢?理论上,你都可以用Pipes来自己编写这样的mashup,而且这在国外这很容易。但可惜的是国内mashup的环境还不成熟,没有几个网站是提供Web Services的。
所以,Pipes你在中国将无人喝彩。




Technorati : ,
Del.icio.us : ,

2007年2月24日星期六

关于“中国互联网的繁荣是建立在虚拟娱乐上”的思考

近日New York Times上的一篇文章Internet Boom in China Is Built on Virtual Fun颇为引人深思。文章以腾讯为引子指出中国的互联网繁荣是建立在虚拟娱乐上的。文中有3个论据很有价值:

1. While America's Internet users send e-mail messages and surf for information on their personal computers, young people in China are playing online games, downloading video and music into their cellphones and MP3 players and entering imaginary worlds where they can swap virtual goods and assume online personas.
这点的确是个事实,上网聊天,看视频,玩游戏,下载游戏、电影、音乐是目前绝对中国主要的网络应用。中国最流行的博客是徐静蕾的八卦闲聊;最流行的软件是qq和迅雷下载,用来聊天和下载;就连baidu打败google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有baidu mp3。

2. Another distinguishing feature is the youthful face of China's online commun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roughly 70 percent of Internet users are over the age of 30; in China, it is the other way around - 70 percent of users here are under 30.
这一点极为重要!我们年轻人上网的比例占70%,娱乐占大头也就不难解释了。

3.Because few people in China have credit cards or trust the Internet for financial transactions, e-commerce is emerging slowly.
这一点我认为也是很有道理的。中国发展电子商务最大的障碍就是信用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个人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问题。支付宝这种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办法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像Paypal和Google Checkout在中国的确有很大问题。

但我觉得以上几点还不够,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中国的非虚拟娱乐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之间有一些矛盾。比如:电影票太贵、影院少、交通不便,就导致人们倾向于下载电影;人们去旅游的需求和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很少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等等,也导致本地搜索和分类广告的使用量和美国没法相比;中国人比较内向,Party不多,喜欢跟人在网上聊天也合情合理……

下面这段话我想代表了很多国外投行、风险投资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看法:
"They have what I call the largest virtual park in China," said Richard Ji, an analyst at Morgan Stanley. "And in China, the No. 1 priority for Internet users is entertainment; in the U.S., it's information. That's why Google is dominant in the U.S., but Tencent rules China."

也许很多准备做娱乐相关的创业的人们看到这篇文章后更加信心满满了。中国的互联网人们似乎顺其自然的把主要精力投入在虚拟娱乐上。从联众游戏到盛大网游,从新浪名人八卦到腾讯qq生活,从芙蓉姐姐到张钰……一派全民娱乐的欣欣向荣景象。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中国人口密度太大,都跑到外面去折腾怎么得了,一个五一黄金周就让交通运输成了问题,在家里自娱自乐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很好方式,^_^。但我不认为这是长久的。中国的互联网以虚拟娱乐为主的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变。我认为有3点是一定会发生的:

1.虚拟娱乐在网络应用中所占比例一定会有所下降。原因有三:一、18岁以下的娱乐主力军不断长大,步入社会的他们用来聊天、游戏的时间会逐渐减少;二、网吧逐渐消亡,青少年教育环境改善,也使得游戏、聊天城瘾的孩子比例逐渐减少;三、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中国也会有自己的craigslist,本地搜索会像在美国那样强大,网民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将会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这些信息化服务。

2.这个比例下降的过程将是很缓慢的,而且也许永远不会达到像美国一样以信息获取为绝对主要。前面说了,中国的人口密度是美国5倍,实体娱乐发展远远不及美国,而且中老年的教育水平和美国相去甚远,这些决定了中国30岁以上的网民比例不可能达到70%,虚拟娱乐的比例一定会比美国高。加上中国互联网的外界环境改变是需要时间的,1所提到的理由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长。

3.与实体经济结合才变得更有价值。我不想用什么"红海"、"蓝海"这样的词,举个简单例子,任何关于国内视频网站的研究报道我一概跳过,为什么?做的人太多了,而且也没有什么意义。看看红杉中国在中国投经济化酒店,投水果蔬菜,投漫画你因该会有所感悟。互联网的核心是信息,如何挖掘信息,利用信息并和实体经济完美的融为一体,这才会让互联网更有价值,才会有真正的盈利模式。


Technorati : , ,
Del.icio.us : , ,